-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字体:大 中 小】 地区概况
高要市位于广东中部、西江中下游,属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肇庆市经济发展中心区。东与珠江三角洲腹地接壤,西与粤西相联,市城区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肇庆市隔江相望,距广州90公里,香港138海里,西江黄金水道、三茂铁路、国道324线以及广肇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高要处于中原文化从水路进入岭南之要道,较早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自唐以后,梅关古道开辟,中原文化传播转而取道梅关,交流频率加快,高要接受中原文化的信息更为丰富。一直是两广军事、政治、文化中心。从中原来高要游历、讲学的著名学者众多,留下不少千古绝唱。
传统的名稀土特产有肉桂、松香、肇实、剑花、麦溪鲤等;还有利用本地资源加工精制的端砚、竹织品、花席、巴戟酒等。高要有众多的旅游景点,星湖风景区饮誉中外,有“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之称的鼎湖山是游客神往的胜地,还有高尔夫球场、万有国家森林公园、象山旅游景区等一批旅游景点
高要自然资源丰富,现己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黄金、煤炭、砚石、石灰岩、花岗岩、高岭土(瓷土)、钨、锡、天然气等30多种。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8.1万千瓦。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省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点蔬菜产区,也是新兴的水产和禽畜养殖基地,是珠江三角洲鱼米之乡。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网密布,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广东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淡水鱼产量居全省前六名。森林覆盖率达56.4%,是中国肉桂之乡。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30多种,其中储量较大的有黄金、高岭土、石灰岩、花岗岩等,是华南黄金之乡。名胜古迹众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文明塔、高要学宫、端石老坑洞遗址、茅岗水上建筑遗址等。
2003年,高要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0.43亿元(当年价,下同),增长10.1%;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3.24亿元,增长13.7%,其中农业总产值47.84亿元,工业总产值195.40亿元,增长15.2%。获得“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称号,再次被列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
[农业与农村经济]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完成核定常年产量和缴纳农业税面积,农民年人均负担从税改前的82.58元减至税改后的20.44元,减负率达76%。农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粮经比例从2002年的4:6调整为3.5:6.5,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5%。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等重点农业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十里花木长廊”项目规划建设5万亩,总长10公里,全年新增花卉种植面积2200多亩。花卉、肉桂、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000亩、53万亩和15.5万亩,优质罗非鱼和罗氏虾的养殖面积分别达3.5万亩和3.2万亩。建成丰产林基地23万亩,石槁混交林基地30万亩,竹子基地1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南药基地2万亩。高要市水产公司被确认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十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5%,辐射带动农户6.8万户,增加农民收入6500万元。“基良”牌肉鸡、肉鸭和“碧绿”牌蔬菜通过了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纯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委会达到50个。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6322人。引进农业投资项目35个,合同引进资金3500万元。改革和理顺水利基层管理体制,完成上级下达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任务,林地林权证换发工作进展顺利。强化了水产、畜牧、农机等技术服务推广中心职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成为全省唯一承担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县
[编辑]历史文化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国的叛乱,设置九郡,其中苍梧郡中的一个县因西江羚羊峡(古为高要峡)高而险要取名高要。从公元前111年建县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中,沿用至今。高要在古代为百越地域之一,秦王朝时属南海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国的叛乱,设置九郡,其中苍梧郡中的一个县因西江羚羊峡(古为高要峡)高而险要取名高要市,一直沿袭到一九九三年九月更名为“高要市”,结束了两千多年的“高要市”建制。
高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行政区划和隶属更迭不断。西汉建县时为苍梧郡所辖。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新设广州,苍梧郡从交州划归广州,高要市属广州辖区。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苍梧郡辟出晋康、新宁二郡,高要隶属苍梧不变。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从高要市拆出平兴(县城设在今莲塘镇罗勒与波洞之间的“大城头”处)、乐城(县城设在今乐城镇旧城区)二县,高要、平兴隶新宁郡,乐城县隶晋康郡。南朝宋元嘉时期(公元424——453年),高要市改隶属广州南海郡,其后,平兴、乐城二县时撤时复。齐沿宋制,只是到了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置高要郡,郡治高要市,同时在高要设广州都督府。陈沿宋制不变。至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除高要郡,建置端州,州治设在高要市,这是高要称端州之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郡治仍设于高要。至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重置端州郡,辖高要、平兴两县(乐城县改隶康州,即今之德庆)。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十个道,端州隶属岭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端州为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端州,省去高要郡,之后,经五代历南汉,均沿唐制。
宋、元、明、清时期,高要的行政区划又出现频繁交替。宋开宝五年(972年),即平定南汉刘鋹的第二年,将平兴县划归高要。至道三年(997年),把全国分为十五路,广南路一分为二: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端州(包括高要)隶属广南东路(广东之名自此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10月),宋徽宗赵佶登位,把他在王储时的封地端州划为兴庆军,到了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冬十月,划兴庆军为肇庆府,驻所不变,仍设在高要,肇庆之名因此而得,沿用至今已有八百八十多年。到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改肇庆府为肇庆镇,管治高要市。而到明朝洪武元年行新建制,撤销肇庆镇,恢复肇庆府,府治仍为高要。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5月,划高要东境置三水县,隶属广州府。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设两广总督于肇庆(遗址于今肇庆市政府内),至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迁往广州,为时183年之久。
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公元1912年),府制撤销,高要初属粤海道,先后隶属西江善后委员公署、西江绥靖委员公署,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高要市辖于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日本侵华期间,高要市府曾几次迁址。1938年10月,肇庆专署、高要市政府迁七星岩办公;1944年9月再迁大湾西坑;同年11月转移二区云路村,1945年1月,三迁莲塘荷村,至8月肇庆光复,才迁回原地。
1949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野战部队汇同粤中纵队第六支队进入县城肇庆镇,高要获得解放。解放后,高要先后隶属于广东省西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粤中行署、高要专区、江门专区、肇庆专署,肇庆专区、肇庆地区行署。1984年,高要着手建设新县城,1988年5月县城迁至与肇庆隔江相望的南岸镇。1988年3月肇庆地区改为地级市建制,高要随即属肇庆市所辖。1993年9月,高要撤县设市,直属省辖,由肇庆市代管。从此,高要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县治历史,迈进现代发展的新阶段。
[编辑]交通信息
坚持大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累计投入13.8亿元,完成了国道、省道、县道336公里的扩建改造,新建镇、村的水泥公路8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全市通车里程达1130公里,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经321国道可通大西南,经324国道直达海南省,经肇江线可直达珠海、澳门。火车、巴士、飞翔船、货车可直达港澳地区,拥有直通港澳的口岸码头,交通和货运十分方便。广肇高速公路和肇庆大桥的建设,更缩短了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编辑]餐饮美食
高要美食 :白土牛板筋 秘制柚皮 郎鹤云吞
-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