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山旅游
- 台山介绍
-
- |
- |
- |
- |
- |
- |
- |
[编辑]地区概况
美丽富饶的台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万余,还有旅居 85个国家和地区的乡亲130多万,有“全国第一侨乡”之称誉。
台山市境濒临南海,毗邻港澳。耕地 90万亩,有“广东第一田”之称。海(岛)岸线长 572公里,滩淙 30万亩,水产品有近IOOO种。矿产资源有黄金、花岗岩等100多种,还有三合、都斛、白沙等多处温泉可供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有省级旅游度假区上川岛、下川岛;石花山、上下川岛、紫花岗(海水无波)列为“南粤百景”。尤其是上、下川岛共有 30多公里长洁净的沙滩,山青水秀,风光迷人,风景如诗如画。
【字体:大 中 小】 历史文化
陈仲真
陈仲真(1196-1264) 涎生于宋庆元二年(1196)农历正月十六日。娶甄氏、黎氏、麦氏夫人。生二子、长希尧,次希圣。宁宗年间授职校尉,至理宗王朝(1225-1264)为校尉兼掌屯田。时有倭寇在沿海侵扰,杀人越货,广东台山的广海一带尤甚,惶惶人心,不可终日。公亲率兵众、乡团,日夜巡守,寇未得逞,乃悄自遁退。后有李猛龙匪帮,盘踞百峰山,依山为寨,日夕出没台山、新会进行掳掠,掳人勒赎,奸淫妇女。台山的四九、冲萋、都斛一带受害最重。每届日暮,附近各乡人民即扶老携幼,聚集大村宿夜。公奉命谐希尧、希圣二子一同进剿,保卫地方。贼众仗着山高林密,顽强拒捕。公每战必身先士卒,挥戈杀敌。贼狡诈成性,凶悍异常,曾多次利用山形险要林木茂密设伏,妄图陷我师于绝地。但公智勇过人,卒赖转危为安,使敌闻风落胆。某次公又与匪首李猛龙大战于百峰山下,斩其渠帅,贼败退。公喜置酒食,鼓励三军,准备乘夜突入匪巢,荡平匪类。不料贼赂公之厨下,置毒于生鸡、鲤鱼、黄酒之中。公不察,父子三人遂被鸩杀。天地晦暝,±卒,民众闻者均皆泣下,葬公于五指山下。当地民众感公为国为民捐躯之德,乃修其真容,立庙祭祀,名曰陈老官庙。
清道光年间,北京疫症流行,全朝震惊,斯时邑人邝吉祥举人任皇子教习,向道光皇帝奏请,迎仲真公之灵位赴京辟除疫瘩。威灵显赫,三日而治。为此道光廾四年农历二月初五日奉旨加封为绥靖伯。同年十一月初九日新宁县(台山县的前身)知事李延福照知水南耆老、乡绅赴县接封。
罗蒙正
罗蒙正 (1302——?) 元代诗人,字希吕。祖先原是江西省庐陵人。他的父亲罗稽叔游学到广东,定居新会县文章都的斗洞——即今台山大江镇的斗洞。
罗蒙正自小勤学,年青时曾随肇庆诗人罗斗明学诗一年,归来诗名鹊起,被当时新会知县沈寿聘任古冈书院教师。跟他学诗的人很多。他在那时写过一首题为《登圭峰怀苏长公》的诗,至今仍刻在圭峰山玉台寺下,诗曰:
久向风尘厌薄游,到来象外且淹留。
溪边石枕和云卧,岩畔山茶带雨收。
古寺老僧非旧主,疏林晴色又新秋;
坡仙题咏今残剥,词客登临诵未休。
早已以诗出名的罗蒙正,后来就因诗名重而被征召,任高州学正(统管全州教育官衔)。他任期一满,又回新会。在高州时,曾作《高州寄友人》一诗曰:
梅花又发去年枝,游子天涯未授衣。
旧友别来书满箧,新居兵后草生扉。
青霄有路凌风到,紫水无棱溯月归;
岁晚望乡心最切,太行东北白云飞。
这诗说明他思乡情切。
他出生于元朝大德六年,到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罗蒙正已经四十多岁了。那时,长江流域反元兵起,元帝为镇压汉人起义,加强对军队的领导,选任武官。有人劝他投笔从戎,他拒绝了,写诗答曰:“儒冠不是将军具,只作当年措大看。”后来,他避乱于广州,寄居于宪史赵式的家中。未几,得到赵式推荐,任南恩州(今阳江市地)教授。
南恩州州判吴元良,素闻罗蒙正诗名,十分敬慕,因而他在那里得到优厚待遇。这时,吴元良欲乘天下已乱的时机,扩大自己的势力,独据一方,拟举用罗蒙正作谋士。他推却不就,写诗答谢,以明心志,曰;“愿得一廛闲养地,简编灯火伴青衿”足矣。不久,他就死在南恩州。
罗蒙正著有《罗希吕诗文集》,已佚。《粤东诗海》收集了他一些诗,且有欧虞部评语曰;“希吕诗专工近体,不矜才,不使气,自有冠裳佩玉之风。”《元诗选壬集》选他的诗多至二十一首,集中有顾自立评语曰:“希吕诗格调颇高,五言律句音响尤工。”今从这两诗集见到他的诗共存二十二首。《新会县志》对罗蒙正其人则有所贬谪说:罗蒙正见了他十八岁的会城学生张,曾写过一首《崖门怀古》七律,诗曰:
渔翁知我闲无事,拉我乘舟访鼎湖。
野草残花春寂寞,蛮烟瘴雨画模糊。
摩崖可羡张宏范,把酒谁浇陆秀夫?
兴废由来总是命,临风何必更长吁?
陈宜禧
陈宜禧,斗山朗美村人。少年家贫,以卖髻绳、针、钮为生。1864年赴美,在西雅图火车站当清洁工、筑路工。1889年组建广德公司,自任总理,包工承建北太平洋铁路工程。他先后在美国从事铁路建设达40年之久,筑路经验丰富。光绪三十年(1904)回乡,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号召,倡建新宁铁路,得到县人及旅外侨胞的支持,纷纷投资,先后共筹得股金425万银圆,并于1906年成立新宁铁路公司,陈宜禧被推为总理兼工程师。历经14年的施工,于民国9年(1920),建成斗山至北街干线和台城至白沙支线的新宁铁路,写下了我国自力建筑铁路的光辉史页。为了表彰陈宜禧的功绩,新宁铁路董事局曾于1920年3月19日在台城火车站立了他的铜像。这个铜像于1966年被毁。1984年9月26日,台山县人民政府重立陈宜禧先生铜像。
赵宗坛
赵宗坛,字思宣,号峄山,台山斗山浮石西头(今浮石一坊)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出生。先生自幼受家庭严格教育,聪颖异常。18岁即考入广州广雅书院,光绪十七年(1891年)考中举人。曾先后掌教于本邑宁阳书院和广海溽海书院,堪称桃李满门。曾先后受聘为美旧金山宁阳会馆西席、驻华盛顿中国公使馆三等书记官、公使馆商务委员、中国驻英属加拿大总领事署副总领事等,为当地华侨极力争取权益,外交政绩卓著。其间,动员华侨捐资兴学,筹建台山中学纱帽山新校舍,做了大量工作,曾出任台中校长和台山县政府教育局长。
1938年,赵宗坛逝世,当年的《浮山月报》对当时的出殡情况有所记载:“大雨滂沱,满途泥泞”,但是“盛况空前”,前来吊唁的亲朋故友乡亲很多,可见世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民国初年,台山市政教大开,人才辈出,赵宗坛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先后掌教于本邑宁阳书院和广海溽海书院,民国初年,被任命为英属加拿大副总领事,任内颇多建树,期间为动员华侨捐资兴学、筹建台山一中新校舍做了大量工作,被旅加华侨举为筹办室主任委员,曾获得国民政府颁授五等嘉禾勋章。
出身文化名乡
建村620余年的斗山镇浮石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该村崇礼尚义,尊师重教,风俗纯美,古时就有“仁里”和“宁阳礼选”之誉,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光绪年间,浮石村共出过11名举人,翰林1人,贡生18名。1862年,赵宗坛就出生在这个古风纯朴的村子。
赵宗坛的故居,隐于小巷之中,青砖瓦定的平房,很不起眼。赵宗坛故居是典型的粤中(西)典型的“三间两廊”式建筑,房屋有些残破,外墙已经爬满了苔藓,院内有些青草。进入大门,左侧是一个长廊式建筑,应为椿米室、储藏室;走进屋内,中间是一个设有天井的厅堂,天井便于采光、通风,厅堂内供奉着祖先牌位,应该还有会客的功能;两边为次间,各自配有厨房、卧室。大厅前面有一楼梯,登上二楼,是两个小型的卧室。
最初,两间房由赵宗坛兄弟二人居住,赵宗坛的侄孙从香港回家结婚时,也曾经在这套房中住过,后来全家迁居香港。据赵建勋说,他任浮石中学校长时,赵宗坛的曾孙女曾是他的学生,现已迁居加拿大多年,只是每年回家小住一算时间,探视祖屋。
为华侨排忧解难
赵宗坛的外交活动村中鲜为人知,据《浮石志》、《浮山月报》等记载,1907年,赵宗坛受聘为美旧金山宁阳会馆西席,一届任满,随即在该市中华会馆任职。当时伍廷芳出使美国,赵宗坛被盛情邀请出任驻华盛顿中国公使馆三等书记官,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1909年,赵宗坛任满回国,恰好新会县知县张荫棠奉派出使美国,知道赵宗坛的外交才干,邀请他再度赴美,出任公使馆商务委员。第二年,墨西哥革命份子激烈排外,大举屠杀华人。张荫棠特派赵宗坛为全权代表负责处理此事,赵宗坛星夜兼程赴墨,折冲樽俎,向当地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几经交涉,最终,墨西哥政府妥协,所有华侨生命财产,均得到合理赔偿,为我国外交史写了光辉之一页。
民国成立,唐绍仪担任外交部长,知道赵宗坛的外交才干,赵宗坛升任英加拿大副总领事。1914年,加拿大当局以不必要为理由,禁止华人入境,赵宗坛据理力争,并以“人头税”保证金获得通过,使旅加华侨能顺利入境。不久,一战爆发,当地政府大举征兵,凡国籍不明者均在应征之列。旅加华侨大多偷渡而来,既无护照,又乏保障,深感不安。赵宗坛不辞劳苦,彻底清查,凡属我国侨民,一律重新入册,遍发护照,使华侨得在免征之列。
筹建台山一中
台山一中作为中国第一所华侨捐建的中学,闻名遐迩,而筹建台山一中,赵宗坛功不可没。
上世纪初期,加拿大华商黄笏南把募捐筹资建新台中的事告诉了加拿大副总领事赵宗坛,得到赵宗坛的大力支持,但受一战影响,募捐建校一事曾一度搁浅。1919年,赵宗坛向旅加华侨宣传转达关于兴建台中新校舍的意愿,第二年,加拿大多伦多宁阳余庆总堂成立,并捐建台山中学总公所,后逐步在加拿大成立70多所劝捐分所,遍布加拿大各城市。捐资建校得到加拿大华侨的大力支持,仅几个月,便有9323名华侨捐加币249596元。台山一中前校长朱伟申说,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喜人的数字。
1923年,李勉辰公代表建校公所与建筑商签订建筑合同,赵宗坛、黄笏南等参加了签订仪式,合同签订后,总公所推荐赵宗坛为建校督办。
因工程艰巨,从规划到整个建筑过程,历经不少波折。延至1926年5月24日才举行开幕典礼。典礼盛况空前,当时省县政府及江门军政人员,和本邑士农工商各界3万多人,云集主楼门前。赵宗坛作为大会主席,代表加拿大邑侨,把新校舍之钥匙,“授诸台山人民代表”,作为教育人才之用。开幕第二天,赵宗坛请加拿大华侨回国观礼团选派核数委员9人,将五六年来中外收支账一一核算,时达一月,数目清楚。1925年6月至9月,赵宗坛出任台中校长,不久被委任为台山县政府教育局长。
一张珍贵的相片
在台山一中的档案馆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相片说明为“民国十二年四月十五日,建台山中学签约仝人拍照留念”,这张照片的获得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9年初夏,应加拿大台中校友会的邀请,台山市考察团到加拿大访问,朱伟申随团出行。朱伟申现在回忆这次加拿大之行,仍然十分兴奋。朱伟申介绍,在蒙特利尔台中校友会会址参观时,他在墙上看到了一张珍贵的照片,相片说明为“民国十二年四月十五日,建台山中学签约人拍照留念”,蒙特利尔台中校友会决定把这张照片的底片送给母校,原来这张相片及底片是赵宗坛的二曾孙赵酉庆得知蒙特利尔成立台中校友会时,转赠给校友会并由校友会保管的。朱伟申介绍说,该校友会同时还赠送给母校数张关于台山一中的老照片,这几张照片在台山一中的校史展览时,省博物馆有关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台山一中校长雷松活认为,赵宗坛等老一辈建校功臣集中体现了台山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体现出华侨捐资助学爱国爱乡的精神,赵宗坛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纵观台山一中的建校历史,与华侨的扶持是分不开的,台中学子将继续学习发扬这种爱国精神,不辜负先辈建校的艰辛奋斗与华侨热心无私的奉献。
“一榜双魁”传佳话
浮石村中的老人提及“宗坛公”,都会说到村中另外一个名人赵天锡,赵天锡也是当时的名流。据介绍,1891年,赵宗坛与赵天锡同时赴京赶考,均中举,同登一榜,成为“一榜双魁”,这也是浮石村中所罕见,一时被传为佳话。赵宗坛与赵天锡同拜于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亚书院院长梁鼎芬门下,光绪二十九年,两人一起编纂《浮石赵氏族谱》。
据悉,赵宗坛对赵天锡学识推崇有加,赵天锡曾经把他的文集交给赵宗坛,让他帮助删纂。据《赵鲁庵先生遗集序》中记载,赵宗坛称赞他在五邑地区开西学东渐之风气。二人共同编写《浮石赵氏族谱》。赵天锡去世后,赵宗坛为其遗著作序为《赵鲁庵先生遗集序》,表达了对他的学术成就的推崇与赞扬。
雷炳林
雷炳林,1882年1月20日生于台山市大江镇龙安村,1968年5月16日在广州病逝。他父亲早年赴美谋生,从事洗衣业。雷炳林在家乡就读师塾。1899年赴美辅助父亲经营洗衣业。1902年,雷炳林的母亲在台山病故,父亲回国料理后事,将其在纽约的业务交给雷炳林经营,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当时国内发生抵制日货运动,华侨闻风兴起发展新兴工业之潮,香港华洋织造公司即为其一。该公司初由华人在美国波士顿发起组织,随后扩充至纽约,雷炳林亦是发起人之一。同时,雷炳林决心学习纺织,是我国早年留美学习纺织的第一人。1902—1910年在美完成中等教育,并从宾州费城纺织学校毕业,由此奠定他一生的事业。1910年,雷炳林学成回国,先到上海,不久即返回广州。回国之初,他一时无用武之地,当时政治腐败,大吏根本不识实业为何物,技术人员更非所重。国民革命成功后,雷炳林于1911—1913年任广东东莞工艺局局长兼织染教员。1913—1916年任广东工艺局织染技师。1916年,雷炳林受张謇聘任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学院纺织科前身)教授,执教7年。他在自述中记载:“归后为生计所迫,南北奔驰,萍踪无定,……”。直至应聘到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后才得以发挥其所长,将其留学美国所得的新知识传授给莘莘学子,为早期的近代纺织业培育了不少技术人才,学生中多有成为后来中国纺织工程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领导人物和学术中坚者。其教学注重实际,执教之初,即指导学生自行安装新到的纺纱实习机器。后发明了双孔喇叭喂入装置和弹簧销皮圈式大牵伸机构(被誉为“雷氏大牵伸”)。
雷洁琼
雷洁琼 (1905- )国家领导人,社会学家,台山人。1924年赴美国留学,获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1931年回国任燕京大学教授。此后历任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妇女班主任、妇女指导处督导主任和中正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华东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教授。1945年参与发起创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49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新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妇联执委,第一、二、三、四届北京市政协常委,第五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市政法学院教授兼教务长,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副市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民进北京市主委,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刘天一
刘天一(1910~1990)著名粤胡、筝演奏家。原名刘厚吉。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市端芬镇上泽龙塘村一个侨工家庭。1914年随父迁居广州。从小对音乐有特殊爱好,中学毕业即参加音乐社活动。1932年他演奏粤乐名家易剑泉创作的名曲《鸟投林》,在曲中首创粤胡演奏多种鸟声,显现出他的艺术才华。1933年,刘天一在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用粤胡独奏《旱天雷》、《雨打芭蕉》,并由俄罗斯钢琴家夏里柯教授亲自用钢琴伴奏,开创了粤乐家与外国音乐家合作的先河。后来先后迁居澳门、香港,为电影配筝曲。1954年返回广州,正式作粤胡独奏表演,成为一代粤胡演奏名家。1956年,刘天一演奏作曲家林韵创作的独奏曲《春到田间》,一举获得成功,成为现今学习粤胡者的必习教材。1959年前往苏联和东欧各国访问演出,被誉为“天才音乐家”;1963年被中央文化部选调参加中国艺术家表演团赴日本访问演出,回国途经香港演出时,刘天一演奏自己创作的粤胡独奏曲,其首创的粤胡泛音技巧被评为“高超的艺术”。
他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广东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音乐曲艺团团长。其曲艺作品主要有粤胡独奏曲《鱼游春水》、粤胡齐奏曲《花市迎春》,粤胡独弦操《怀念》,古筝独奏曲《纺织忙》、《塞上吟》,唢呐领奏曲《放烟花》等。
李嘉人
李嘉人(1914~1979)省级领导干部。原名李德高。台山市(市)三八镇密冲马列岗村人。青年时代积极投身左翼文化运动。1933年到广州新闻学院攻读新闻专业,并在广州加入社会科学家联盟。1935年赴日本留学,参加留日学生“社联”。1936年回国任教于台山培英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和朱伯濂、雷均祥等协助陈仲博在台城编辑《劲风日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任台山市中心支部书记。1940年,李嘉人由于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而遭国民党台山当局通缉,中共台山市工委布置他秘密撤退,调往广西桂林,继续从事教学和抗日救亡活动。1947年7月,李嘉人被派往香港开展革命活动,直到新中国成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嘉人先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校长,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委第一副书记、第一副校长。是第一、二、三、五届广东省人大代表。1958年后,长期参与广东省文教事业领导工作。1979年12月22日,李嘉人因病与世长辞。
[编辑]交通信息
台山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滨临南海,北靠潭江,毗邻新会区、开平市、阳江市、恩平市四市(区)相接,东南西的大衾岛隔海与珠海市相望。全市陆地总面积3286平方公里。分布于南部沿海的大小岛屿95个,大陆海岸线216公里,沿海岛屿岸线372公里,内陆江河主要潭江、台城河、白沙河、那扶河、大隆洞河。陆上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纵横全境,全部干线通水泥二、三级以上公路,水陆交通发达。台山市就近火车站-广州火车站。广州火车站是广东省最大的火车枢纽站,客流量多年来一直高居全国之首,是全中国铁路枢纽之一,广深铁路、京广铁路及广三铁路均交汇在此。
台山汽车总站是目前广东省县级市规模最大汽车站,成立于1952年1月1日。1995年前,是在原新宁火车站旧址经营,占地面积仅1.63万平方米,其中候车室1030平方米,客车160台,日发出310班车,生产力低下,而且站场地处闹市,交通不便,加上经营各项设施残旧,不适应运输市场的需求。
台山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河运海运,联接各地,港口建设日趋完善。公益港建于北部潭江河岸,可停泊数千吨级的集箱货运船和豪华快速客轮,每天都有航班开往香港。广海港建于南部广海湾,距香港96海里,距澳门52海里。即将建成的还有可停泊万吨级货轮的鱼塘港
- 旅游专题
- 度假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